简体 繁体

网站地图

登录

无障碍浏览

进入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动态>>中央要闻>>正文

秦刚: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日期:2023-05-16

来源:《求是》杂志

点击量:

分享:

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秦刚

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致贺信指出,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和更好社会制度提供新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树高千尺必有根,水流万里总有源。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而是我们党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步一个脚印闯出来的,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百年发展历程的必然选择。中国的现代化一路走来筚路蓝缕,诠释了苦难辉煌,承载着光荣梦想。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向西方寻求现代化出路,但都遭遇挫折,未能挽救民族于危难。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才有了主心骨和领路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踏上了独立自主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国从一穷二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制造大国,并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义务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按下了“加速键”。我们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和领路人,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和使命担当,带领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出越来越宽广的人间正道。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现代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尽管西方率先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终结。早在14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为开辟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一百多年来,中国通过自主实践找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事实雄辩地证明,现代化并没有固定模式,不是单选题,只要符合自身的国情,有利于人民的发展,任何国家都能实现现代化梦想。相反,削足适履,盲目照搬外来模式,不仅会南辕北辙,甚至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我们实现现代化不是为了孤芳自赏,更不是为了“本国优先”,而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和平注入更多正能量,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强劲动能。如何把超大规模人口难题解决好,释放超大规模的生产力、创造力,中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实现近8亿人口摆脱贫困、4亿多人口迈入中等收入群体。今天的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每天有3.2亿美元中国直接投资走向世界,每月有3000多家外资企业落户中国。过去10年,中国对全球增长的带动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

随着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这个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中国必将给世界经济提供更强大动力。近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相继成功举办,广交会、消博会盛况空前,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商人士。我们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要抢抓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的新机遇,听到最一致的观点就是反对与中国“脱钩”,期盼与中国同行。

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将为各国共同发展开辟更广阔路径。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不是现代化,服务少数国家、少数人也不是现代化。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给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也是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开放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已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为沿线国家创造了42万个就业岗位,为许多国家人民实现了“铁路梦”、“大桥梦”、“脱贫梦”。

全球发展倡议也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目前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支持,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为加快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助力。中国高度重视解决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积极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贡献的缓债额度高达63%。中国式现代化点燃了各国实现现代化的信心。正如一位非洲领导人所说,中国道路激励着所有发展中国家,每个国家都能实现从无到有的发展。

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将为人类社会进步开创更美好前景。一些国家实现经济科技高度发达的同时,却陷入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泛滥、精神空虚、失德失序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不仅要在物质上富足,更要在精神上富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华文明历来憧憬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把人的精神价值放在物质追求之上,纳入社会理想之中。早在2500年前的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从中国的孔孟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各大文明不约而同开始探索崇高的精神世界。现代化绝不是古老文明的衰亡,而是传统文化的新生。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式现代化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世界和平繁荣和人类发展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我们憧憬这样一幅美妙的世界图景:各大文明薪火相传、返本开新,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遍地林立,精神文明的天空群星闪耀。

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将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更可行方案。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有一个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觉把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扛在肩上,创造了多个全球第一:人工造林规模全球第一,占全球1/4;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全球第一,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占全球1/3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世界一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中国向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要30年,将比美国、欧盟少用十几年到40多年。我们还率先出资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实施。今年4月,中法两国商定共建碳中和中心,为全球低碳转型再添新动力。

一个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将为世界和平稳定带来更多确定性。中国发展的目的不是称王称霸,中国文化的字典里没有“国强必霸”,中国外交的风骨是不惧霸权。迄今,中国是全球唯一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的国家,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五核国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我们已加入20多项多边军控条约,并推动五核国达成防止核战争联合声明。对于国际争端,我们主张协商对话,和平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指明了共同安全、普遍安全的正确方向。冤家宜解不宜结。在中国推动下,沙特和伊朗实现复交,影响和带动更多国家走向握手言和。面对乌克兰危机延宕,中国不是拱火浇油、趁机渔利,而是秉持公正、劝和促谈,给危机“减压”、让局势“降温”。事实证明,中国迈向现代化,是和平力量的增长,是正义力量的壮大。

三、全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外交责无旁贷。我们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与各国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更良好外部环境、拓展更广阔发展空间。

更加坚决守护国际秩序。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国际秩序稳定的重要基石,为各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国际关系框架。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决反对一切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反对搞例外主义、双重标准,甚至对联合国合则用、不合则弃。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组成部分。“台独”分裂势力及少数企图利用“台独”的国家破坏国际规则和台海稳定,实质是要架空一个中国原则、颠覆战后秩序、践踏中国主权。14亿多中国人民绝不会答应!中国的土地收回来了,就绝不会再失去。战后国际秩序建立起来了,就绝不允许被颠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天经地义。谁要在一个中国原则上做文章,我们绝不含糊;谁要在中国主权安全上搞动作,我们绝不退让。

更加坚定捍卫各国发展权利。现代化是每个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不是少数国家垄断独享的特权。不能因为自己到达现代化的彼岸,就过河拆桥,给别国实现现代化设置路障,更不能因为别国走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就打压、遏制、阻断。中国不搞大国竞争,我们坚决维护的是自身发展利益,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我们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现代化道路,反对制造意识形态对抗、搞“新冷战”,反对干涉内政、强加于人。维护全球化正确方向,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全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让经济全球化与各国现代化双轮驱动、相得益彰。

更加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的现代化成果是在开放中取得的,也必将依靠开放走向未来。我们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以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世界各国利益融合,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缓解债务负担,让国际金融货币流通摆脱投机操控、制裁施压的噩梦,回归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现代化的本源。

更加主动推进文明交流。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积极倡导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决反对在国际关系中搞种族歧视、国家歧视、文明歧视。我们愿同各国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馥郁芬芳,为各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源源动力。

更加自觉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路才能行稳致远。我们将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治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应对气候、环境等全球性挑战,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征途回望千山远,前路放眼万木春。中国式现代化版权属于中国,机遇属于世界。我们愿同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共进,推动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事业,共创世界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为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

关闭

网站链接:
  • 国家及部委网站
    人社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商务部
    住建部
    科技部
    教育部
    交通运输部
    农业农村部
    自然资源部
    司法部
    外交部
    民政部
    公安部
    财政部
    水利部
    卫生健康委员会
    文化和旅游部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
    发改委
    民委
    国资委
    生态环境部
    广电总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
    中国气象局
    中国地震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外国专家局
    林业局
    体育总局
    外汇管理局
    海洋局
    粮食局
    机关事务管理局
    审计署
    海关总署
  • 省区市政府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江苏
    山东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广东
    广西
    湖北
    湖南
    河南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河北
    山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海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区政府部门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教育厅
    科技厅
    科技厅
    工业和信息化厅
    民族事务委员会
    公安厅
    民政厅
    司法厅
    财政厅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自然资源厅
    生态环境厅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交通运输厅
    水利厅
    农业农村厅
    商务厅
    文化和旅游厅
    卫生健康委员会
    应急管理厅
    外事办公室
    审计厅
  • 地州市政府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塔城地区
    阿勒泰地区
    克拉玛依市
    昌吉回族自治州
    乌鲁木齐市
    哈密市
    吐鲁番市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阿克苏地区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喀什地区
    和田地区
  • 县市网站
    博乐市政府网
    阿拉山口市政府网
    温泉县政府网
  • 常用链接
    博尔塔拉新闻网
  • 备案序号:新ICP备05001072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6527220001

    新公网安备65272202000101号